“青山紧相连,公路绕山间。”通过蜿蜒的沥青大道,群山环绕、古木参天、峰峦环抱,白墙黛瓦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掩映在青山绿水中,勾勒出一幅景美人和的秀美画卷,这正是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芦溪镇水山村的真实写照。
多年来,芦溪镇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乡村为画卷,执笔“党建红”,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经验做法,通过夯实组织、发展产业、生态管护,擦亮“红的本色、金的成色、绿的底色”,找准发力点,扎实推进林长制工作,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守住了青山、护住了绿水、留住了游人。
山有人管山更绿。保护这一片片山林,是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财富。“我每周都会去巡林,这5.2万亩林地是我们水山村的宝贵财富,我们会像守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守护森林!”秉持着这个信念,芦溪镇水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胡小花又扛着扑火扫把向山林进发了。水山村有林地5.2万亩,在这片浩大的林海中,毛竹、松树、杉树等植物随处可见。如此庞大的林地面积,要守护好这片山林,需要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为此,水山村从林长制着手,配备镇级林长2名,村级林长1名,监督员1名,护林员6名,确定实施范围,明确实现目标。
“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保护森林资源、开展日常巡护和宣传工作,并采取一些网格化管理措施。”水山村护林员汪宇峰说道。“巡林时,遇到突发事件也不怕,用手机打开这个软件,拍个照,就有人会及时处理。”2023年以来,累计组织两级林长开展巡林3600余次,通过“风采芦溪”公众号及各类平台发布宣传信息10余条,悬挂标语100余条,发放林长制宣传材料6000余份。
树有人护树长青。提到树,就不得不说到东阳村的七棵古樟树和一棵屹立在村口的黄檀树了,毕竟它们都经历了上千年的风雨洗礼,村内的古树名木是一张亮丽的名片,更是成了一道独有的底蕴深厚的生态风景线。
东阳村历来重视生态文化的保护,如今,村内有千年古樟7棵,俗称“北斗七星”,屹立挺拔;30余棵300年以上的樟树长势良好;百年以下的更是星罗棋布。这里的一棵棵古树名木历经百年雨水、千年风霜,至今完好无损,郁郁葱葱,微风拂过,一阵阵香樟味迎面飘来。吴氏族谱中专门为这些古樟作传,并立下“禁止砍枝损叶,共同维护”的家训。
“以前别人花大价钱来买我们的樟树,我们都不卖,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财富,保护这些树木早已成为我们的习惯,现在更没有哪个敢动古樟树的一根枝杈!”东阳村村民吴双柔说。近年来,东阳村在林业部门的支持下,通过为古樟办理“电子身份证”,加强生存监测等举措,让古树活得更有质量。
古树靠东阳守护,东阳靠古树发展。如今,走入东阳村,古树与村落相得益彰,田园与诗歌飘向远方,樟树下话村情,樟树下品咖啡,樟树下享清凉,生态旅游不仅带来了游客,而且拉动餐饮、民宿、农产品等消费,助推村民增收。目前,来东阳村游玩的游客已达3万余人次。
责有人扛事必成。林长制,“林”是主题,“长”是责任,“制”是行动。芦溪镇始终在“林”字上精准发力,在“长”字上履职尽责,在“制”字上探索创新,形成山有人管、林有人护、责有人扛的工作格局,让绿色成为芦溪镇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芦溪镇构建党委领导、党政同责、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森林资源保护发展长效机制,成立由镇党委书记和镇长的林长制领导小组,建立镇、村(社区)两级林长责任体系,严格落实《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意见》《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方案》及上级工作要求,全面压实林长工作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