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来自上海的老田和老贺两对夫妻再次相约到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的丫山游玩。“炎炎夏日,走进这片绿色海洋,处处绿树浓荫,花草茂盛,山泉飞瀑,空气清新,真是世外桃源、避暑胜地啊。”他们表示。
赣州市有很多大大小小的红壤盆地,多达6706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7%。特殊的地质条件,加上人为因素影响,曾经水土流失严重,被称为“江南沙漠”。
深陷“江南沙漠”之困的赣州市,树立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坚持山上与山下同治,治山与理水同步,因地制宜推进生态保护修复。
固水土,多种树。为加快水土流失治理,兴国县率先在全国成立水保机构,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绿色革命”,山地植被覆盖率恢复到82.8%;宁都县除了灌木、乔木等生态植被外,还选择油茶、脐橙等适地时、涵养水源好、生长速度快的经济林;赣县区坚持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草则草,新增水保林2150公顷、经果林30公顷。
“自己投资一部分,农业银行贷款一部分,政府配套一部分,治山治水与治穷致富相结合。”位于石城县的江西省铭鸿达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黄小勇说,村里一草一木他都觉得亲切,当初他从深圳回家从事水保事业,就是想要改造家乡的穷山恶水。
黄小勇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原则,采取山顶戴帽、山腰系带、山脚穿靴的方法,建成草灌乔治理、水保监测试验、油茶经济林治理、水生植物净化等十大功能区,成为集生态治理、科普宣传、乡村旅游、观光采摘、农耕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赣县区19个乡镇中,12个乡镇存在崩岗侵蚀,点位多达4138个。崩岗,顾名思义就是崩塌的山岗,这是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的结果,被形象地称为“生态溃疡”。
当地政府改变过去治理措施单一、就崩岗而治崩岗的做法,做到规模治理、集中治理、综合治理,将治理开发与落实长效机制相结合,通过自主经营、大户承包、“公司+农户”等形式,引入民间资本参与,实现“人养山、山养人”的良性循环。目前有治理大户、农场主4户,承包崩岗果业开发1200余亩。
小路农场就是其中之一。农场负责人谢小路在广东打拼多年,后来回乡又当了几年村干部,深知崩岗治理的重要性。谢小路当初平岗填土建农庄、种脐橙时,遭到家人的反对、村民的质疑。就在四面楚歌之时,当地农行果断出手支持,一次性给予贷款200万元,助其渡过难关。如今,小路农场有脐橙800亩、桃子100亩、李子120亩,一派“漫山遍野绿油油、硕果累累挂枝头”的景象。
水土流失治理,金融从未缺席。红壤含铁、铝成分较多,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黏重。在对红壤改良过程中,赣州市大力推广脐橙、油茶、茶树等适宜酸性土壤种植的经济果树。“农行于1979年恢复成立之初,我们就提出了‘一保二扶三优先’的信贷投放办法,重点支持脐橙、茶叶、油茶等八大商品基地……”时任农行兴国县支行行长邓习基因此三次获评全国金融系统劳动模范。2015年,农行赣州分行在全国率先推出“金穗油茶贷”发展油茶产业,第一笔贷款就是在兴国县发放的。
走进兴国县龙口镇都田村的塘背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万秀娟经营的都甜农庄就藏在青山绿水之中。“生态养殖、绿色休闲、养生度假,我们都能干!”有了农行30万元的贷款做保障,万秀娟对未来信心十足,示范园治水固土,这是果树的天然屏障,而且环境优美,人气越来越旺,还有党的富民好政策、银行的大力支持。